帮我解决几道<湖心亭看雪》的题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1 05:37:26
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了,但作者仍用“崇祯五年”。请揣摩一下作者有何深意?

2.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有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末尾周子再次出现,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句话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4.在反复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后,你也许会想起柳宗元的《江雪》。请你比较一下两文有什么不同。

1.仍用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2. 这里并不矛盾,也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3.白描手法
简洁概括,宛如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却巧妙地将一个微观而丰富的世界置于宏观而简洁的背景之中,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统一,悠远脱俗,富有意境的绝美图画。
4.同:张岱和柳宗元所追求的“境”相同。都是天地之间,一尘不染,万籁无声,人鸟绝迹的纯洁空旷之“境”。
异:
①手法不同:张文用白描手法,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柳文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②情感不同:张文痴情山水,抒发了孤高自赏的孤怀雅兴,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玉洁冰清的坚贞操守,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以及深挚的湖山隐逸之思;
柳文借山水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1.仍用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
2.这里并不矛盾,也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3.白描手法
简洁概括,宛如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却巧妙地将一个微观而丰富的世界置于宏观而简洁的背景之中,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统一,悠远脱俗,富有意境的绝美图画。
4.同:张岱和柳宗元所追求的“境”相同。都是天地之间,一尘不染,万籁无声,人鸟绝迹的纯洁空旷之“境”。
异:
①手法不同:张文用白描手法,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柳文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②情感不同:张文痴情山水,抒发了孤高自赏的孤怀雅兴,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玉洁冰清的坚贞操守,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以及深挚的湖山隐逸之思;
柳文借山水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http://baike.bai